公民會的理念
民主,絕對不是選舉那一刻投票當主人,而是深化到公民參與;唯有透過
公民參與建構出「公共性」,民主才不會被民粹綁架。台灣民主要如何才
能破繭而出?此時此刻,選民必須先扮演好公民角色,扛起「公民參與」
的責任,才能成為民主的基石。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的成立緣起於
2014年8月29日。一群長期關心台灣
民主深化的公民人士在紀政女士的號
召下成立了「柯文哲公民顧問團」。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公民活動,希望
可以將「公民參與」納入體制內正式
運作,從首善之都台北市出發,成為
範例後可以全國複製,以落實公民社會的理想。
「柯文哲公民顧問團」用「煮石頭湯」精神,於2014年9月11日召開「公民咖啡館」記者會;並2014年10月4日、5日、26日舉辦三場「公民咖啡館」,共計55桌,討論68個公民關心題目,獲得405次公民參與(第1場143 人次、第2場150人、第3場112人次);2014年11月9日舉辦一場「公民開講」活動,共獲得39個提案,經過連署產生21個議題討論,共獲得189位公民與會參與。合計四場「公民行動」共計獲得594位公民參與,討論68項公眾關心議題。另外有七場針對遊民、性別、文化、公民參與、城市外交的焦點座談,四場分別是:搶救老樹、公園無障礙、搶救城市森林、高架自行車步道等等議題倡議記者會。
柯文哲以候選人身分公佈了選後台北市政府的《透明廉政公約》,其中第四條就是要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以落實「開放政府、全民參與」主張,並於當年11月21日在公民顧問團77位公民領袖的見證下,簽署承諾書,承諾當選後三個月內邀請這段期間積極參與活動的公民顧問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落實「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理念。11月29日柯文哲先生高票當選台北市長,在當選感言中再次重申,台北市政府為提供市民公開透明的市政資訊,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的決心。
柯文哲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選戰主軸,主張除了台北市政府的行政權和議會的立法權,更要建立「公民權」。在「公民顧問團」的監督下,台北市踏出了就是落實公民權的第一步。
|
照片取自自由時報網路 |
|
照片取自蘋果日報網路 |
公民會的成立與理念
為了發揮公民選後監督的實質參與,選前幫助柯p的公民顧問團決定組織起來。一來監督台北市長柯文哲落實公民參與,二來催生各部會、各縣市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最終要要求中央徹底落實。經過一年積極籌備,共召開12次籌備會議,籌備期間亦拜會三黨總統候選人,其中蔡英文與宋楚瑜都相當認同成立「全國公民參與委員會」的重要,於2015年12月27日"台灣公民參與協會"正式成立。
我們期待,透過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一起建構臺灣社會的「公共性」,讓公共性成為政治生態的中流砥柱,「臺灣意識」的一部分;讓台灣民主真正成為世界典範,台灣人的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