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杜文苓:公民參與需要專業第三方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簡稱「公民會」)二月二十一日晚上,於「水牛書店」舉辦第三場「公民樣樣會」,邀請政大公行系教授杜文苓談公民參與現場觀察:從中科環評到核食公聽會。

杜文苓指出,公共政策議題可透過公聽會、聽證會等現場觀察,提出應該建置完善架構,有好的溝通平台,並由第三方釐清爭點,來凝聚共識,讓政府有強而有力的人民後盾,增加國際發聲的力量。


杜文苓教授簡述本身公民參與的歷程,以及與學校和公部門相處下,認為公民參與不只是公民的事情,也要有行政部門一同的參與,所以認為行政機制要有所改造。也由此詢問與會者對於參與的想像,為什麼要公民參與?誰要來?如何參與?以及對於結果的想像。

有人回應公民參與就是有個機制,讓政府接收到民眾的聲音,在多元意見下,降低風險。杜文苓教授也認為要有個機制,只是與公部門相處下,連跨部門對話都不多,以及決策有時間性和資訊不完美的情況,也是行政的困境。而民眾與公部門,要如何有好的公民參與,當中就要有許多準備想像,付出心力使場域有建設性的對話。

有建設性的對話,建立在共識上,所以在講述自己言論時,應該要思考與公共利益立場的關係,不能一味地情緒話語,要講述道理,使得對話能夠有所交集。杜文苓教授認為公民參與的機制,應該是要讓社會更加團結,而非更加分化。因為社會團結下,才能增加在國際上自己發聲的份量。

在中科環評與核食公聽會中,發現於聽證程序下,較能釐清事實。並且由獨立第三方,做公共討論的局,透過釐清爭點找出共識,促成公部門與民眾、公民團體溝通和討論。公民參與作為一種外部觸媒,促使行政跨部會以及與民眾溝通,為一種補強決策、強健社會知識的重要機制。強化社會對話、溝通與團結的可能性,深化民主增加國家鞏固的本錢。

與會的人員有理事長何宗勳、副理事長林邦文、立法委員陳曼麗、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文海珍、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秘書長林美娜、公民會副理事長楊士慧 、公民會秘書長許慧盈、公民會監事邱慧珠、公民會理事張零袗、台灣陪審團協會秘書長林珮菁、關懷生命協會動保行政監督委員會委員王唯治丶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前副秘書長蔡宜珊、瑞芳社會力工作室陳宜群、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吳建忠,以及 陳秀惠、謝明珠、楊智勝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