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公民會3月大事紀


3月2日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監事拜會民進黨團幹部呼籲落實國會改革承諾書,強化國會頻道與推動調查權與聽證立法。本會理事長何宗勳也是公督盟監事會中提出國會頻道在語言上應該回應國家語言基本法增加「台丶客丶原」語。針對國會改革訴求應該積極舉辦相關公聽與座談廣納各界意見!


3月3日
本會舉行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經過選舉由何宗勳當選理事長、許慧盈副理事長、王唯治常務理事、蔣念祖常務監事。理事名單:張中模、蔡宜珊、蔡博安、楊士慧、洪志杰、劉志強。監事:周聖心、張天鷞。候補理事:黃子宸、孫毓晴,後監事:吳家維。公民會顧問,監察委員王幼鈴、前立委陳曼麗、婦運領袖陳秀惠前來觀禮。協會第五屆國際實習生,美國同學黃楠與孔安娜全程見證台灣公民團體學具方式。連任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會的精神還是強調「大公民、小政府」組織運作,以石頭湯精神來運作會務。未來工作重點持續監督公投法的修法與落實、中央與地方政府公民參與機制健全發展、地方縣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推動、台語文復興、制憲運動、超級公民培力等。



3月4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接受教育廣播電台「台灣新文化情」主持人李川信訪問,談「社運生涯」與「多元文化與文化立國」的想像,節目於三月分兩集播出。



3月5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出席台灣制憲基金會論述委員會第9次委員會議。


3月8日
本會舉辦陽明山迎春踏青小旅行,走訪涓絲瀑布、冷水坑,吸引眾多會員參加。



3月12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出席2020全國NGOs環境會議北區會議。



3月17日
2020全國NGOs環境會議籌備委員會舉行2020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審查會議,通過由張豐年、方儉與徐世榮三位獲得。擔任評審主席為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委員有前立法委員陳曼麗、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陳秀惠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




3月18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參加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數位典藏提案—「社大運動史料典藏」焦點團體訪談。



3月19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出席台灣制憲基金會論述委員會第10次委員會議。


3月21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受環保署環訓所邀請主講「議題分析與故事文案」。


3月25日
本會舉行第三屆第二次理監事會議。




3月30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常務理事王唯治出席「2019全國NGOs環境會議」環保團體代表第三次溝通會議,地點在環保署。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

公民會:土地徵收制度應納入公民與機制

圖文: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報告土地徵收制度應納入公民與機制重要性。


由13個環境、動保等領域的公民團體聯合主辦第17屆2020「全國NGOs環境會議」,因疫情影響,從地球日前夕延至5月15日(台灣環境日6月5日前夕)下午兩點假台大校友會館3B會議室舉辦。由於疫情,不開放民眾報名,採線上直播方式。結論將於台灣環境日前夕循慣例遞交給蔡英文總統。


本屆合辦單位有: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資源保育聯盟、台灣再⽣能源推動聯盟、台灣動物保護⾏政監督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桃園在地聯盟、荒野保護協會、環境資訊協會、關懷⽣命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灣蠻野⼼⾜⽣態協會、中華⿃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13個團體,由台灣公民參與協會擔任召集團體。

圖文:四個政黨立委出席力挺環境保護。


[政黨立委代表針對重要環境政策說明]



四個政黨立委代表陳椒華(時代力量)、洪申翰(民進黨)、蔣萬安(國民黨)、蔡壁如(民眾黨)與陳曼麗(前立委)出席致意。


民眾黨蔡壁如委員表達對與會環保人士的感佩,強調自己在生活上是笑稱是BMW一族,因為他都騎腳踏車,做捷運和公車。近期會優先推動環境信託修法,關注能源政策,推動綠能轉型,來搭配經濟轉型。尤其是因應疫情的衝擊,我們更要好好坐下來討論,在後疫情的年代,能促使產業往對環境友善的方向發展。


時力陳椒華立委談到進入立法院,除了長期關注水資源議題外,希望能有效推動環境資源部,以及其他環境保護的政策。此外,陳委員也在現場邀請蔡璧如委員及洪申翰委員,針對紓困政策,或重大環境開發事件,如社子島的開發,都能召開行政聽証會,並列入既有的法規程序裡。


國民黨蔣萬安委員提到從擔任立委開始,都投注在立院的衛環委員會,關注環境保護相關議題及政策。蔣委員提到溫管法中有規範各項目標的進度,但今年詢問環保署是否能達成目標,得到"幾乎不可能達成"的回覆。為此,蔣委員提到他不斷的要求政府應該將溫管法的各項目標,以及配套的政策及執行的成果,定期公佈在網路上,供大眾檢視。很高興看到環保署開始配合,但還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


民進黨洪申翰委員提到今年最關鍵的議題是氣候變遷,民進黨在能源轉型上是有具體的成果,包含非核家園,綠能的推動,但在溫室氣體減量的努力上是不夠的。所以,我不斷的在和政院各部會及黨團內部溝通,接下來會針對溫管法的修法,以及第二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的管制計畫努力。此外,因應疫情紓困第二階段的前瞻振興方案,他希望能夠將綠色產業,綠能,包含勞工職訓等都要納入對環境友善的內容。尤其是對於用電大戶分擔綠能發展及能源轉型的責任與要求。洪委員強調我們更需要一套完善的氣候轉型的法案,來回應氣候危機及整體政經社會的轉變。


前立委陳曼麗女士談到環境問題不斷的冒出來,關心環境的公民也越來越多。我們更需要跨世代,跨領域的合作,才能妥善面對日益複雜的環境衝突。



[NGOs環境會議議題監督進度說明]



召集團體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表示:本屆籌備過程真是一波三折,原本因為疫情可能取消,但政府防疫超前部署讓台灣最終守住,還成為全球模範生,期待政府在環境保護上也能領先全球。每次環境會議開完,就要拜會總統遞交建言,過往有時難有進展,但從去年起,建⾔有突破進展。總統指⽰環保署⼀季追蹤⼀次。去年建⾔已於2019年9⽉9⽇、2020年1⽉31⽇與3⽉20⽇進⾏三次溝通會議。⽽2019年31項建⾔與重⼤議題,9項環團同意解除列管,22項繼續列管。


隨著議題被有效列管,跟公部門對話就必須回歸專業與談判技巧,環團需要花更多時間準備議題。因此,今年就將以往大會討論議程,分散於前一兩個月前舉辦「議題會議」,跟關心此議題夥伴進行深度對話,然後大會只進行「議題會議」結論報告。


今年大會前夕分別在桃園與高雄舉辦北區、南區會議。議題會議部分也舉辦「設置動保警察政策座談會」、「環境與動保政策之公民參與機制之檢討焦點座談」、「環境保護與蔬食政策座談」、「公益信託稅賦與民間保護區發展工作坊」、「綠能教育之落實與加強再生能源」、「公民與公益電廠推動再生能源」、「環境優先法案與國會之遊說與對話」、「推動環資部」。另外,「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獨立於 4 月 22日舉辦。共計有 12 場舉辦,累計 156 ⼈次產官學參與。


[本屆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建言]


本屆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張豐年醫師認為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需要從上位政策上去訂出環境涵容量,也就是可開發的量,包含國土使用、能源、產業發展等,訂出一個總量來限制度度的開發。徐世榮教授對於能夠獲得環保團體的肯定,其價值遠超過政府,學校或企業...等所頒給的任何獎項。


此外,徐教授提到雖然任教在地政系所,但是,多年來對於台灣的土地利用方式,一直感到困惑。尤其是政府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常是自行決定了要做什麼開發,然後就開始要求各項土地利用配合改變,包含強制徵收民地,枉顧原本的土地規劃及各項法規。徐教授認為應當要從源頭,尤其是政府在提出興辦計畫之初,就要誠實面對土地分區及原本的規劃,而不是任意變更。


遠在台東的方儉,透過遠端連線,跟與會者談到關心環保的人大多都是呆子,自嘲被認証為終身環保呆子,但,與有榮焉,樂於就這麼做一個環保呆子。為此,特別前往台東,展開新計畫努力呼吸,企圖找到上百位生產者,直接供應好的,健康的農漁產品等,希望能達到產業,環境及健康三贏。


會中也會發表「大會宣言—環境危機立刻行動」內容提到:今年為世界地球⽇五⼗週年,這五⼗年來科技快速進展,⼈類解決了部分的環境問題,但也創造了更多的環境問題。我們減少了臭氧層的破壞,但是卻增加⼤量溫室氣體排放;我們改善河川⽔質,但是來⾃陸地的垃圾與污染⼤量流⼊⼤海;已經少⾒宰殺保育類動物,但是瀕危物種的名單越來越多、族群數越來越少;環境團體誠摯盼望,國⼈應有遠⾒看⾒環境危機,⽽⾮每次遇到災難之後,短暫出現反省⽽後忘卻,⼀再重複同樣的錯誤。值此世界地球⽇五⼗周年,也適逢蔡英⽂總統連任,環境團體肯定蔡英⽂總統在能源轉型⼯作上的努⼒。環境團體期待,蔡英⽂總統在下⼀屆任期,跳脫⽼舊經濟發展思維,以永續發展指標為參考,為台灣社會轉型奠基。


[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


大會也邀請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主講:「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周教授從:一、全球氣候災難。二、東亞高碳社會。三、臺灣面臨系統性風險:褐色經濟 package。四、永續或褐色 S 曲線。五、臺灣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分析。六、氣候經濟新典範。七、臺灣產業界準備好了嗎?八、臺灣社會準備好了嗎?九、政府準備好了嗎?十、政府治理變革。十、什麼是全球與臺灣未來願景?十二、艱困的社會工程:氣候與能源轉型等 12 面向分別切入。


周教授談到整個國際社會不只是重視氣候變遷,而是逐步在落實減排的政策,包含落實到產業生產,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上。但是,台灣至今還抱著觀望和輕忽的態度,不願改變既有的產業生產高排碳,俗稱褐色經濟的模式。很快的,會面臨到國際貿易的困境,進一步反挫到台灣的經濟。尤其是在能源轉型的政策上,同時涵蓋了發電排碳,以及新的能源產業的發展。前者直接影響碳排的增減,後者帶領台灣邁入新的產業發展,將會是很重要的指標。


[2020十大環境議題]



蠻野心足協會楊士慧代表主辦單位公布「2020 十大台灣環境議題」,內容分別是:一、政府組織再造,成立環資部、經濟能源部。二、野溪整治等公共工程過度水泥化等問題。三、用財稅工具減少二氧化碳。四、動物保護入憲。五、瀕危物種復育問題。六、國土計畫大量解編農地與山坡地。七、農地違章工廠管理問題。八、環境信託制度推動困難。九、公民綠能電廠與用電大戶使用再生能源。十、廢棄物無法妥善管理汙染農田。



[2020NGOs環境會議重點議題報告]



台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王唯治代表針對動保警察法化,來補足現有警力不足,造成現有警力負擔,而且難以兼顧。動保入憲則是避免再次發生疫情的最佳策略。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針對能源議題提出三大訴求,成立行政院能源轉型促進會,落實綠能教育,加強推動公民與公益電廠等。


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針對觀塘三接藻礁開發案再次提出呼龥,尤其是針對新成立的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希望能針對即將破壞3百公頃的開發案負起責任,並希望立即啟動文資保護審議,來守住珍貴的藻礁。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粘麗玉代表,針對全台各地水質水量保護區所充斥的各項污染,廢棄物的各項案例及現況提出呼龥,要求政府依法盡快落實水源區保護措施。高雄代表特別針對高雄長期肩負重工業污染的處境,以及缺水,未顧及民意的遷村,填海造陸所填埋的是高污染物的狀況...等,拜託各界關注及協助。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代表王定心針對推動民間保護區運動提出團體討論後的共識,包含制定友善的法規制度來促進民間保護區的設立,尤其是修訂公益信託相關稅制,鼓勵專業的公民團體直接擔任受託者,不應針對民眾支持環境保護的捐款課徵高達20%的稅額,變相懲罰民間保護環境的行動。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針對土地徵收制度改革與公民機制建構提出訴求,包含廢除全世界台灣獨有的區段徵收制度,並在各項法規中納入公民參與的制度和程序。


公民國會監督聯盟張宏林執行長針對國會知識教育推廣,彙整民間團體優先法案,以及強化國會遊說及倡議協助,串連地方監督能量,邀請與會各團體共同合作。特別強調,民主從投票後才開始!選舉完,我們要花更多的心力持續監督,才能真正落實我們認為良善的政策。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林韋仁主任談到和其他動保團體聯合推動動保入憲外,推動蔬食法制化,有助於減少碳排,保護環境及動物,而且對健康也有相當幫助。此外,特別呼龥拒吃魚翅,保護海洋生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朱增宏執行長針對動物實驗提出3R原則的訴求,符合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認為台灣政府應針對動物科學實驗設置跨部會的3R實驗中心,兼顧動物福利及生醫藥產業的發展。


台灣牛角坡自然人文協會代表徐玉紅針對都市計畫及土地徵收問題,以及迫遷居民的規範及要求,提出修法要求,尤其是資訊公開,聽証辦理...等,有助於公民了解及參與的制度,都應盡速修去制度,避免假藉公共利益來剝削居民原本的權益。


台灣蠻野心足協會代表陳秉亨針對儘快設立環境資源部提出呼龥,並在環資部底下比照海委會組改,新設國家環境研究院,改善環評長期面對環境資料及研究不足的困域,強化保護環境工作。


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理事長特別針對台灣的溪流整治問題提出訴求,要求溪流各項工程都應全數公開資訊,在工程規劃之初,即應進行生態檢核。此外,對於河濱管理,應比照公園相關法規進行管理,而非放任各類廢棄物,廢污水等任意進入河濱地帶。


台灣水資源聯盟蔡志宏理事長認為要改善台灣各項環境或社會問題,根源在於塑造更廉能的政府。尤其是藍綠政黨都在褐色經濟的思維下,難以顧及到環境正義。


反對永平國小興建地下停車場自救會代表沈痛的控訴,他們為了保護環境,卻因為前瞻計畫無需任何環評及審議,在林德福立委直接將此案送進前瞻計畫就被納入開發計畫。類似的問題及案例不只一個,為何前瞻計畫可以避開環評等程序,輕易的將多年被關注的不當開發案直接納入。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

負數票前進美國9:因新冠肺炎公投案被迫延期


文:張天鷞(社團法人負數票協會理事長)


因為新冠肺炎,加州灣區的居家令延長到五月底。我們在El Cerrito 推動的負數票公投案已確定不可能完成連署,無法趕上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只好再等兩年,2022年才重推一次。


這段時間有失亦有得。公投案雖然被迫延後兩年,我們在4月18日得到哈佛大學教授Lawrence Lessig 勞倫斯.雷希格的支持。



Lessig是國際知名的政治學者,也是民主制度改革鬥士。曾參加爭取美國民主黨2016總統後選人提名。Lessig的具名支持是一項重要里程碑。得之不易。我曾在TED talk 視頻上蒐尋,看到他是推動民主制度改革的專家之一,於是從2016年7月11日起就開始寫信給他介紹負數票理念,並陸續報告重要進展。


最近的一次電郵就是向他報告在El Cerrito 的進度,並且詢問:一、是否願意具名支持此改革理念? 二、是否願意加入我們打算成立的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這次他的電郵回覆只有一個字,"Sure". 這一個字不但對我們在美國的團隊是莫大的鼓舞,也是繼續向世界其他地方推行的動力。


Lessig的支持也讓我想起國內推動此改革初期的另一重要里程碑。


回溯到2015年1月某日中午我在信義計劃區的一個咖啡廳中約了網站設計公司的朋友討論官網架設的規劃,快結束時突然發現陳冲和夫人正在門口查看菜單。因為本來就想過要找他支持,我立刻趨前打招呼。陳夫人有飲食限制,所以他們要先看菜單才能決定是否可用餐。因為和兩位都是老朋友,我就厚著臉皮跟著他們走了十幾分鐘,一直到第三家餐廳入座,一路上強迫他們聽我說負數票理念,希望陳前院長(那時已卸任行政院長,是總統府資政)會願意寫文章介紹理念。他耐心聽完後答應考慮,要我提供相關資料。過了約兩星期,傳來簡訊,「明天會登聯合報」。


這是國內第一次有主流媒體詳細說明負數票理念。


2015年2月11日陳冲在聯合報專欄的文章標題是:「我可以不喜歡你,才是快樂的民主」節錄其中一段如下:


「負數票不會全盤解決政黨惡鬥的現象,甚至對選舉的結果改變有限,但可以釋放不同訊號,增進和諧,並有至少下列好處:一、不會剝奪對候選人都不滿意者的投票權。二、以往投給less evil候選人的選民,可以有較符合其意願的選擇,也不致影響選舉結果。三、迫使政黨謹慎提名,以免得到的都是負數票。四、如因此減少政黨(候選人)補助款,可節省公帑移為公共建設。」


陳冲是財經專家,目前仍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負數票可以節省公帑的好處是他最先提出。


陳冲後來答應擔任國內負數票公投案领銜人,但必須共有五位共同領銜,並且跨黨派。其他4人有黄石城,紀政,楊憲宏,和我。陳冲也是負數票協會榮譽會長。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

制憲公投提案送交中選會



由獨派大老辜寬敏成立的台灣制憲基金會4月30日向中選會提出兩項制憲意向公投,分別是:「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啟動憲法改造工程」、「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推動制定一部符合台灣現狀的新憲法」。


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表示,這是來自台灣全國所有縣市,包括金門、馬祖,超過3000名期待台灣透過制憲公投完成國家正常化的共同提案人。目前這兩項公投提案已達到第一步驟的提案門檻。


對於制憲基金會公投案引發國台辦抗議,基金會也呼籲,中國當局應放下一切成見,解鈴仍須繫鈴人,台海間的「危險深淵」並非台灣造成,而是中國當局至今仍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唯有正視台灣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以和平、民主、對等、對話的方式與台灣交往,兩國人民才能真正邁向光明的康莊大道。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

贈銅鑼灣台灣書店「自由」側記



文: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我跟林榮基本人不認識,4月13日由六四民運領袖王丹創立華人民主書院興中傳訊息給我,告訴我林榮基的銅鑼灣書店要開張了,能不能請我動筆,書院出材料裱褙,合贈一幅字給他掛在店裡?第一時間我回他要寫啥?


他說還沒想到,不然就寫店名?問我要去他店裡看一下嗎?我跟他說,店名除非是他請我們寫,不然不一定合適。興中建議寫:「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或「自由」兩字。因為他店裡空間比較侷促,不適合寫太大字。他說,林的募資主題「為自由的靈魂而開」,不如題「自由魂」三字?


我建議「自由」兩字自由二字比較好,簡單有力。


到了4月17日,他問我寫好了嗎?下星期六4月25日開張,不到到十天,加上裱褙時間,等於立刻要動筆。


我急忙問落款寫啥?他問我,適合見「書院」名稱嗎?我說:這是台灣啊!他在香港都不怕還怕台灣。


我說為何是4月25日?他說,這是決定遠走家鄉,來台「避難」的日子。


最後落款為:香港銅鑼灣書店台灣開幕誌慶「自由」華人民主書院賀,何宗勳書於2020年4月25日。


我於19日完成書寫,20日讓他拿去裱褙。


19日當天書寫,共寫三張,一張用甲骨文結合隸書,但最後選用篆隸合體,筆法粗獷,字形在不穩定中求平穩,隱喻自由之難能可貴。


15日贈書當天,我特別穿「台灣Taiwan」T恤陪同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主席曾建元前往致贈,隱喻台灣自由,香港銅鑼灣可以落地深耕。



我喜歡買書,也喜歡逛書店,書店是心靈糧食的寶庫、知識殿堂。共產黨恐懼人民思想解放,具有自由思想靈魂的書店怎能容許生存。香港小小書店,造成巨大力量,這絕對是中共無法想到的。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盤點全台縣市長誰最挺「公民參與」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於2018年12月27日發文向當選各縣市首長祝賀,並提出各縣市政府提出「未來四年施政計畫公民參與八項政策建言」,到2019年3月8日截止,共獲得9位縣市首長回覆。示意圖。資料照片

出版時間:2019/03/15 15:53

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縣市首長就職至今即將滿3個月了,各項政策規劃與藍圖應該都定稿上網讓社會大眾知曉。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在去年選舉前向各縣市長候選人提出支持「公民參與」承諾書,共有8個縣市的12位縣市長候選人連署支持,最後簽署當選縣市長有台北市長柯文哲、嘉義市黃敏惠與金門縣楊鎮浯3位縣市首長。

 緊接本會於2018年12月27日發文向當選各縣市首長祝賀,並提出各縣市政府提出「未來四年施政計畫公民參與八項政策建言」,到2019年3月8日截止,共獲得9位縣市首長回覆。

而回覆9個縣市,只有高雄市長韓國瑜與連江縣長劉增應針對建言逐條說明,展現對公民團體誠意。

台北市長柯文哲以研考會用「陳情系統」回復一頁,簡述目標和目前施政。新北市長侯友宜以公文回復,簡述公民參與目標和施政,並研擬納入施政計畫。桃園市長鄭文燦以市府公文回復,簡要說明將納入施政參考。

台南市長黃偉哲以市府公文回復並附108年度施政綱要草案28頁。苗栗縣長徐耀昌用一封謝函問候。南投縣長林明溱以縣府公文回復,本府會持續推動,視需要納入未來市政計畫。

花縣縣長徐榛蔚以縣府公文回復,簡要說明將研議参採推動。其它15縣市雖然後續我們有透過電話追蹤,還是石沉大海。但是選前簽署當選嘉義市黃敏惠與金門縣楊鎮浯並未回覆,令人遺憾。

當然大家可以說,民間團體的建言,政府本來就沒有義務要全部採納,但在公民社會時代,強調開放政府、公民參與趨勢,一些集結關心共同議題而組成專業民間團體的所提出訴求,政府的回應結果,某些層面來看不是正可以檢視政府「公民參與」機制之健全暢通與否。

本會很清楚,所有公共政策能符合社會大眾期待,政策制定、法規、預算與能否落實是關鍵,而源頭政策制度更是根本。而透過健全「公民參與」更可以讓政策制定更為完備。

緊接,本會還是會透過各種機制來尋求地方首長回應民間之訴求,而每季也會針對公民參與不同指標與項目進行「行政監督」,我們決定定期緊盯地方政府業務之推動,也期盼更多公民加入我們行列。



《本文已投書蘋果日報》
公民參與協會:盤點全台縣市長誰最挺「公民參與」

給新科縣市首長「公民參與」考卷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右三)認為,公民參與的工具雖有舉辦公聽會或座談會等,但已不符合21世紀現代的公民參與多元需求,必須開拓新形態的公民參與模式。圖為何日前與公民團體召開記者會批公投亂象。資料照片

出版時間:2019/01/02 00:07

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公民參與」是主權在民的具體方式,也是公民的基本權益,更是落實與反映民權的管道,而「公民投票」更是「公民參與」最終民意展現。當前所有政治人物開口閉口都會高喊「公民參與」,但選前願意回應公民團體提出公民參與訴求,當選之後真正落實公民參與到底有多少呢?

今年縣市長選舉前,本會向22縣市長候選人遞上「公民參與」承諾書,只有8個縣市的12位縣市長候選人連署。選舉結果揭曉,簽署當選有:台北市柯文哲、嘉義市黃敏惠、金門縣楊鎮浯等3人,南投縣林明溱與台南市黃偉哲2人雖未連署,但另函回覆。從連署與結果來看,各縣市長候選人普遍對「公民參與」議題的重要性不夠了解。

2017年本會有對全國22縣市進行「公民參與機制」調查,這是全國第一份調查報告書,結果發現:「縣(市)長施政綱要(計劃)中提及『公民參與』」、「政府有『公民參與』專責整合部門,有組織架構、編制業務承辦人員」、「各局處有公民參與相關的業務承辦人員」、「有公民參與相關法規」,上述4項指標六都皆有達到外,在縣市方面皆不完備,在「公共政策面向」結合「公民參與」的程度偏低。

而在「工具面向」調查,我們列舉「地方公投」、「i-Voting」、「參與式預算」、「公民咖啡館」及「聽證會」5項工具。整體而言,六都直轄市對「公民參與」的工具運用程度比縣市高出許多。一些縣市誤將「參與式預算」等同「公民參與」的認知,有失公民參與機制多元化發展。

在「資訊開放面向」,我們選擇「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保存」、「土地徵收變更」是3種最常見涉及「公民參與」的爭論主題。我們認為各縣市在這3種公共會議都應該做到「開放公民旁聽」、「錄音錄影」、「網路直播」、「會議紀錄上網公告」。

有鑑於此,我們提出8大訴求,期勉新上任縣市長未來4年能在「公民參與」積極努力。訴求如下:一、首長施政綱要(計劃)中要包含「公民參與」的願景、目標及績效指標。二、地方政府應成立推動「公民參與」委員會,由首長擔任主任委員。三、政府各局處及區公所要有「公民參與」相關業務承辦人員,並在各自業務領域內研訂推動「公民參與」的計畫及相關規範。四、須制定地方「公民投票自治條例」,並主動提案生活性公投,促進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啟蒙與倡議。

五、須制定「可反映民意之調查方式(如i-Voting)」、「參與式預算」、「公民咖啡館」、「公聽會」、「聽證會」與「座談會」等實施辦法並落實推動。六、政府網站首頁須設立「公民參與」專區,聯結所有相關資訊,並設置友善便民的App以供使用。七、「環境評估」、「文資保存」、「土地徵收」等重要會議通知應於至少14日前上網公告,並開放公民旁聽。會議應錄音、錄影及直播,以及將完整會議紀錄上網公開。八、公民參與倡議初期(4年內),地方政府應於公務人員年度培訓中,納入2個小時「公民參與」培訓時數,內容包含認識非政府組織、政府如何與非政府組織對話、公民參與概論、公民參與工具的介紹、使用及演練。

台灣社會對於「公民參與」的概念已討論2、30年,過去僅由各領域的公民團體代表一般民意,然而公民團體也面臨僵化、被體制收編等問題,淪為象徵性的公民參與。且目前公民參與的工具雖有首長信箱、各委員會內有公民團體代表、舉辦公聽會或座談會等,但已不符合21世紀現代的公民參與多元需求,必須開拓新形態的公民參與模式。
此外,台灣真正開始推動「公民參與」制度實為最近幾年,公民參與還有許多的發展空間及可能性。我們期勉新上任縣市首長能夠真正重視與落實公民參與機制,讓民意可以真實被反映實踐,這才不會辜負選民之所託。

《本文已投書蘋果日報》

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給新科縣市首長「公民參與」考卷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公民會2月大事紀


2月3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主持2020全國NGOs環境會議第2次工作會議。


2月5日
本會召開第2屆第7次理監事會議。

2月6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之食農創新商機策略工作坊工作會議。

2月6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出席台灣制憲基金會論述委員會第7次委員會議。

2月7日
本會理事長也是陪審團監事何宗勳陪同陪審團鄭文龍創會理事長丶理事詹晉鑒拜會時代力量立院黨團總召邱顯智,尋求支持陪審團制度。邱總召表達明確支持陪審制。雙方也期待未來有更深更多的合作,為我國司法改革善盡一份心力。


2月10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前往立院拜會陳椒華立委,恭喜她當選時代力量不分區第一名。


2月13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主持2020第17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之議題會議,「環境運動中公民參與之困境」座談。出席有:潘忠政(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粘麗玉(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徐玉紅(台灣牛角坡自然人文協會召集人)與王唯治(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


2月13日
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宋威穎研究「台北市運用公民參與強化公共治理之推動策略」,請助理阮敬瑩來本會對理事長何宗勳進行訪談,

2月15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前往環保署演講「社群行銷—如何發揮自媒體影響力」。

2月17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主持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之食農創新商機策略工作坊。



2月19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主持2020第17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之議題會議,「動物保護中公民參與之困境」座談。出席有:尤捷平(毛小孩德格之家籌備處成員、新北流浪貓狗再生保護協會前秘書)、張育榕(傾聽浪浪粉絲團負責人,協助新竹市政府動物收容所針對比較不好領養毛小孩,透過畫畫來提高領養率)與林逸萍(動保人士,樹黨前黨主席、市議員參選人)。


2月20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主持2020全國NGOs環境會議第3次工作會議。

2月20日
本會理事長何宗勳出席台灣制憲基金會論述委員會第8次委員會議。

2月20日
本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副理事長王唯治、辦公室主任周明琴和翻譯林逸萍老師在公民會舉辦歡迎會與實習說明,國際實習生Anna Trust Conlon與Nanrawee Kitiarsa將在公民參與協會實務實習自2月24日起至5月22日。


2020.2.27
本聯盟理事長何宗勳與陪審團成員至立法院拜會游錫堃院長。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

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頒給張豐年、方儉、徐世榮獲



日前「全國NGOs環境會議籌備委員」宣布今年「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由張豐年、方儉與徐世榮三位獲得。大會並訂於4月22日星期三「世界地球日」50週年當天上午10點,假立法院中興大樓101室舉行頒獎典禮,表揚他們終身對環境保護的努力與貢獻。

同時,十七年來每年於地球日舉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也因疫情延後至台灣環境日(6月5日)前召開,照慣例會與現任總統見面提出環境保護建言也將延後。

擔任評審主席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從2017年開始頒發,主要鼓勵並肯定資深環保人士的付出與貢獻,以及對環保議題長期推動有傑出成就者。條件資格非常嚴格,要從事環境與動保運動長達二十年以上,有特殊貢獻者,足為後輩之楷模者。




三位獲獎人評定書如下,第一位張豐年醫生,從事醫職,於1997年起,在工作之餘與妻子江翠娥從自己生活社區,積極關注在地環境議題,如行道樹保護、水患治理、工程災害,反國土無限開發、反水庫、反噪音、反中科后里七星園區等,2009年雖然肝硬化併發肝癌,在康復之後,依然持續投入環境運動無怨無悔。他以俠醫的精神勇於揭發公害,足為後學典範。

第二位方儉先生,從1986年在報社擔任記者時就以揭弊報導聞名,曾獲得金鼎獎。於1990年發起台灣的「世界地球日」運動,積極投入環保抗爭,迄今30年。他積極投入反核、公民電力公司、陽明山保變住不當開發抗爭等,創辦社區報《天母合眾國》。方儉的抗爭著重以理服人,是長期在法、理、專業知識上做努力的環保健將。

第三位徐世榮教授,任教於政治大學,是知名地政專家,他長期關注「土地正義」議題,反對不當土地徵收,站在第一線為弱勢發聲。關注苗栗大埔、灣寶農地改科技園區開發、台北松山機場遷址、士林文林苑、桃園航空城、機場捷運A7站區預標售案、台南市區鐵路東移地下化計畫、社子島開發案等。是一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份子,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實踐者。

擔任此次審查委員,前立法委員陳曼麗表示:環保是一條不歸路,得獎者都是長期環保實踐者。很高興看到3位夥伴得到終身成就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每個人都該注意環境問題,台灣是世界一員,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保護環境、保護地球行列。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陳秀惠提到環境運動女力是重要主力,「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一連兩年沒女性受推薦非常遺憾。她借用美國大衛布魯克斯的話指出,三位已經達到爬第二座山的境界。第一座山是以社會文化設定目標,希望名利雙收生活幸福。到第二座山的重點不在獲取,而在貢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環境議題需要很多人與不同專業的民眾來關心。

第一屆得主也是現任立委陳椒華表示,很高興在地球日為台灣環境奉獻的人士頒獎,這20幾年來她深深認為,要有為環境服務的志工,做政府監督的有力角色;她以NGO角色進入立法院後,很樂意結合民間、體制內力量一起努力。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曾在2008頒發環保貢獻獎給粘錫麟老師(歿)、2015年給林聖崇先生。從2017年正式設立「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當年得主為施信民、徐仁修、陳秀惠、陳椒華、歐瑞耀與賴芬蘭(歿),2018得主:文海珍、高成炎,2019得主:黃安調、洪輝祥。

張豐年:俠醫的精神勇於揭發公害


張豐年在致感謝詞提到:個人是一個不務正業之醫師,一頭栽入環保迄今已23年,但總覺成效極為有限。如今有幸獲頒環保終身成就獎,既感興奮,但又覺有點愧疚。謹此將歷來之一些經驗與看法分享與各位,期臺灣能更為美好。

他也籲請行政院儘速訂定「經建開發之上限-門檻」,並以「全方位之總量管制」加以落實,對象涵蓋國土計畫、資源(水、電)能供應量、污染(空氣、水、土)能負荷量等,若有任一不合則不允新開發,除非改善後能出現餘額。由於臺灣面積、人口有限,要實施全方位之總量管制並不困難,若能做到,足為全世界來師法,何不樂為?

他提到,務需認清有建設必有相對之破壞,若未訂有上限,則隨著開發而出現「好處互相排擠,後遺症分散、轉移」之遠距時空效應,終致弊病百出、禍遺子孫,特別是日趨惡化之「全球溫室效應、氣候變遷」。而臺灣做為地球村之一員,不僅山高水急,人口又過於稠密,地理情勢有別於絕大多數國家,不可不未雨綢繆。

為能減低遍築水庫後出現「上淤下淘、整流域土砂系統性失衡」之嚴重後遺症,致日後根本無從收拾,建議:(1)落實水資源開發「以供定需」之運用綱領。(2)預籌水庫之退場機制,以減低日後不得不拆壩之衝擊,而以中部地區之石岡壩、集集堰及士林壩為優先選擇對象。

最後,他建議政府使力如下,以獲取民間之信任:(1)改變「開發至上,而不惜違逆大自然運作」之舊思維,謙虛地師法大自然及老祖宗之智慧,避免一再重蹈系統性之「工程災難」。(2)藉由民間參與,矯正病入膏肓之官僚體制運作模式,並找出各種專業盲點,而後對症下藥。(3)針對爭議之開發案件,設法落實環境基本法「環保優先於經濟」之宗旨,不再輕易遷就廠商財團。

方儉:官商勾結始終如一讓我得獎


方儉致詞提到,宗勳兄要我說一下得講感想,對人民、政府的期待,坦白說,46億歲的地球已經透過COVID-19說了很多,也夠大聲了,很多人還是不想聽罷了。所有我把感言改成「敢」言。

他表示,COVID-19做的比任何一次環保運動還要成功,遑論人造的地球日?RNA病毒,可說是Return Nature Agent。 「終身成就」看起來像是「墓誌銘」,到此一遊,撒泡尿自己照照鏡子。其實對過去做的還有很多不滿意,他說把30年前地球日的國際計畫翻出來,發布在網上,這裡面大多的行動,我都做過了,可惜沒什麼成就,就被「終身」掉了。

方儉認為長期以來不論誰執政,政府在環保方面做得超乎想像的好,沒什麼抱怨的。官商勾結,政治貪污,自殺式的開發、破壞,根本不想解決核廢料、工業有害廢棄物的問題,炒地皮的都市計畫,造成環境污染、生活壓力,成功的減少台灣人口,解決了環境問題的根源。好在人民都心甘情願,還怕COVID-19政府管得太少。大家高興就好,我想不出對他們有什麼期待。

他表示對自己還是有期待的,未來會推動「努力呼吸」友善農業綠色消費區塊鏈,幫助小農生產友善環境的產品,讓消費者可以容易找到他們要的真實的食物、誠實的食物,還是回到綠色消費,和30年前反公害團體朋友們一路走來的初心。

徐世榮: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實踐者


徐世榮在致詞表示,非常感謝主辦單位頒發給他這個重要獎項,這對他而言是無上的光榮,因為他一直覺得NGOs才是社會變遷及進步的關鍵引擎與支柱,因此,能夠從NGOs前輩們的手上獲得這個獎項,意義是特別的重大。

他提到,眾所皆知,NGOs的資源往往缺稀,人力也經常不足,但是我總覺得是NGOs為社會帶來了重要的價值與願景,如環境永續、社會公義、及基本人權保障等,經由NGOs的熱情、價值、犧牲奉獻及努力不懈,NGOs逐漸改變了臺灣社會很多的面向,讓社會向上提升。而許多的社會問題看似是環境問題,但是若仔細深究,就會發現它們卻往往也涉及了社會公平正義等重要面向,彼此都是相關連的,很難予以切割。也就是說,表面上,雖然我們看似是特別關注於自然環境生態課題,但是其實同時也關懷了社會其他重要的面向。

展望未來,他非常期待政府及社會都能夠重視臺灣因為追求發展而導致的土地掠奪及強制迫遷問題,因為這長期以來對社會弱勢,尤其是農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們的基本人權遭受到嚴重的侵害,很希望能夠儘快的予以改正。再者,全球現在已經步入了風險社會的年代,我也要誠摯盼望政府及社會能夠努力來保護我們的農地,因為它涉及的課題絕非僅只是糧食自給率課題而已,而是臺灣整體的永續發展及安全,很希望我們能夠有健全的國土計畫來實現這個目標。

最後,他再度誠摯感謝各位NGOs前輩的付出,衷心感謝有前輩的帶領,才讓他有機會能夠步各位的後塵。未來請讓我們攜手繼續奮力向前,眼前的道路雖然偶會有坎坷難行,但總是可以開拓出康莊大道的,謝謝大家。

當天將出席觀禮貴賓與NGO人士有:第一屆得主也是現任立委陳椒華、第二屆得主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文海珍、前立委陳曼麗、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張章得、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台灣牛角坡自然人文協會召集人徐玉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秉亨、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陳秀惠、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王唯治、荒野保護協會代表廖文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志堅、客家電視台台長張壯謀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等,大會也請知名小提琴家廖晶玲來為受獎人演奏。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

相關媒體報導


「中央社」張豐年方儉徐世榮 獲台灣環保終身成就獎

「蘋果」環保成就獎得主諷政府 「官商勾結始終如一讓我得獎」

「國語日報」方儉等三人 獲臺灣環保終身成就獎
「匯流」一個「不務正業」的醫師張豐年獲頒環保終身成就獎

「民視」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張豐年、方儉、徐世榮獲獎-民視新聞

「客家」世界地球日50週年 頒第四屆環保終身成就獎

「自由」2020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張豐年、方儉、徐世榮得獎

「環資」張豐年、⽅儉、徐世榮 獲2020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中央社」台灣環保終身成就獎 張豐年方儉徐世榮將獲表揚

「匯流」NGO籌備會評選 張豐年、方儉、徐世榮獲2020環保終身成就獎

「優傳媒」方儉等人獲2020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芋傳媒」台灣環保終身成就獎 張豐年方儉徐世榮將獲表揚

「央廣」環保終身成就獎 張豐年方儉徐世榮獲殊榮


緬懷「社區大學」社運輝煌年代


圖片:2002年12月16日《社大開學》記者會。
文: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作為一個老社大人,曾經催生台南社大,在台南、青草湖社大兼課過,也參與社大全國研討會數屆籌辦,並參與「社大開學」刊物。但在中斷快十年,最近又在中壢社大開課。對於社大與社運,我至始至終還是有期待。

三月意外收到一場邀請,原來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向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申請了一個數位典藏提案「社大運動史料典藏」;在這個典藏計畫中,要將《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社大開學》這兩份刊物全面數位化。而也特別針對曾經參與兩份的編輯群辦理幾場焦點團體訪談,我被邀請來與蔡傳暉老師對話談《社大開學》。

圖:社大靈魂人物林孝信

要談《社大開學》,一定要提到林孝信老師。這份刊物於2002年12月創刊,到2005年3月停刊,加上試刊總計26期,我也擔任這段時間編輯委員。由於同一時間我自己在NGO也有工作,所以都是找時間參與。出刊期間我製作「社大專題」,專訪當年最有特色「文山」、「永和」、「青草湖」、「宜蘭」與「台南」五所社大。那幾年也參與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籌備,也參與「社運之夜」規劃。


當天對話,大家圍繞在林孝信老師身上,當年社大草創之初,林孝信老師是讓社大與社會脈動扣得最緊的學者之一,他不斷在全國各地組織各方人士,成立「成人教育小組」、「農村教育小組」、「影像教育小組」、「公衛教育小組」,推動社區大學業務的發展,同時辦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從第一屆到第九屆,也創辦《社大通訊》、《社大開學》,他參與那幾年,是社大與社運最緊密最活躍的年代。很不幸,老林在2015年底因病離開。

林孝信當年在社大努力開花結果,影響持續至今,回想至今還是令人津津樂道。展望未來,目前蓬勃的社大如何重新找回運動的整體。也唯有從過去歷史經驗脈絡中去反思,才可能發展出社大場域下一個20年新的社會視野與社會熱情。

圖片:口述歷史當天。







圖片: 2004417日第六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NGO與社大對話、社運之夜。

如果你支持認同我們,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