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世界之眼】"非拋棄式"的永續城市公民參與機制: ConCensus


簡赫琳 政治學博士/聯合國大學高等永續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進修
2019.01.03


  大部分的公民參與機制邀約公民提供一次性意見徵詢,不論是透過公聽會的舉辦、民意調查或甚至公投,人民的聲音多半是在公部門的耳朵迴盪,左耳聽,右耳出,或是被做成了公民參與報告建議書,塵封在檔案室中,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的在新政策中被落實,或實際改變公共政策走向。


  更多時候,公民參與提出的建議往往在政黨惡鬥或輪替中顯得無足輕重,或甚至淪為協助背書的工具。這樣"拋棄式"的公民參與,近年來在國際上受到許多學界的批評,進而出現了有遠見的歐洲政治人物偕同各界協力發想了 "非拋棄式"的公民參與機制設計可能性,特別是應用在城市永續發展策略設計,簡稱為 ConCensus (COuNcil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Sustainable Urban Strategies)。在這種期望長期賦予公民參與及制定公共政策政治力及法律效力的設計下,一群10-20人左右的公民共識委員會被建議組成,但依照城市大小可以調整公民參與人數,超過50萬人的大城市建議將城市分區來進行,委員會成員也偏好至少要包含一位以上的議題相關非政府組織、大學或商業團體及當地媒體代表。

  此非拋棄式公參機制最初由西班牙菲格雷斯市(City of Figueres) 副市長Richard Elelman(2007-2011)設計,期望翻轉公民多半在低頻率公共議題討論中扮演被動角色的窘境,積極運用數位社會平台(Digital Social Platforms, DSPs)揀選出參與點數高且願意長期為公共議題付出的公民,提供實質政治力與法律地位給獲選公民當作獎賞,並使其公民共識委員會與民主選舉導向的政黨輪替脫鉤,凌駕政黨利益之上,提供城市一個無黨無派,問題解決導向的政策創新管道。為了使這樣的創新改變是有系統性及階段性的達成城市設定之短中長程目標,例如:城市減碳目標或城市水質改善目標,理想中ConCensus成員最好可以投入8年的時間,從最初問題設定到政策規劃、執行及最終成果檢討全程參與,或至少可設計一任4年,並同時選出一群隨時可以遞補的公民志工當作候補成員。




  前菲格雷斯市Elelman副市長提出了八個ConCensus運作的標準流程步驟給期望複製此非一次性公民參與機制的城市做參考。
1. 地方議會在法律上賦予ConCensus監督政策進度的權利
2. ConCensus定期與政策執行相關單位開會
3. 確保ConCensus及政策執行單位皆能獲得科學界的技術支持
4. 確保ConCensus和其他當地單位、產學界和非政府組織有良好互動
5. 每三個月ConCensus向地方議會報告一次
6. ConCensus每季提供地方媒體進度公開資料
7.透過數位社會平台(DSPs)來擴大利益關係人參與
8. 確保各城市的ConCensus 與其他城市的類似組織交換意見與經驗


  台灣的城市領袖有無此遠見? 願意將權力下放,為了促成城市更創新的問題解決方式,為了城市永續的發展,勇敢將部分城市治理與政黨政治脫鉤,偕同公民與各界利益關係人共同解決問題? 放眼天下,無奇不有,政治治理的模式也可以百百種,端看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參考資料:Richard Elelman and David L. Feldman. 2018. "The future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cities—The council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sustainable urban strategies (ConCensus)". Futures 101: 80–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