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簡赫琳專欄﹣世界之眼2】青年公民參與教育:國際聯盟動起來


文:簡赫琳  政治學博士/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副教授

曾經有位公職人員對我抱怨過,她說 "公民其實都不太參與公共事務,也不懂得如何參與,教育界才是最需要推動公民參與的地方,不應該怪政府不讓公民參與公共政策"

乍聽之下,一度認為是另個互推責任的開始,但仔細想一想,其實她的話還蠻有道理的。當年輕人一股腦兒生氣地衝進立法院時,我們是否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些事是否應該從推動公民參與教育紮根的做起若我們真的是如口號喊的 "愛台灣!",那我們是否該一步一腳印的好好教育出下一代更有公民素養的市民、選民及未來政壇候選人?





在美國,就有一個由福特汽車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資助的民間單位,專門在推動青年公民參與教育 - Innovations in Civic Participation (ICP),該民間單位的成員不但包含學術界幾位資深社會科學專業教授,也親自由之前曾在美國白宮辦公室專門推動社區服務的顧問Susan Stroud擔任執行長。ICP主要推動工作即是在用更多創新的方式來教育青年公民參與,並鼓勵青年關心自己身處的社區、城市與國家。


此外,此民間單位並不只是在美國本土推動青年公民參與,而是積極催生許多國際聯盟,如塔樂禮網絡(Talloires Network) - 致力於強化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串聯全世界七十五個國家,超過三百多間大學一起帶領師生走出校園,去關心與校園連結的社區、社會問題與各類公共議題;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ational Youth Service (IANYS) 則是專門串聯超國五十個國家的公共政策制定者、政治人物與研究員來交換更多可鼓勵青年公共參與的政策想法與做法。

這樣推動青年公民參與的理念更在ICP的努力下,甚至在阿拉伯或伊斯蘭區域也可看到,例如去年由一個年輕的青年發展組織SilatechICP在摩洛哥或戰亂不停的加薩走廊共同發起了Wajibi運動,倡導的理念即是 "我的社區,我的教育"。換句話說,青年公民參與並不是一定要由青年佔領立法院起成為一種風氣,在每位孩童、青少年和青年居住的社區裡就是公民教育最好的場域。 若是可以讓每個幼小的心靈,從小就能關心公共事務,且能以身作則,那成人後的每個個體,不論是身為一名公民、選民、企業領袖或選舉候選人也將更能站在公共利益,而非只是自身利益來參與公共治理。

看看國際後,再想想台灣。何時台灣也會有大企業像福特汽車般的有遠見,願意長期將盈餘的一小部分用在培育更有公民素養的台灣下一代? 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在提供短期的急難救助,而是真心的關心這個成功孕育許多企業的台灣社會與政治。

何時台灣的高等教育也可以暫時放下手邊忙碌的學術研究,老師和學生也可跨出腳步去活出那個原本就已身為公民的角色與社會責任,用自身的學術專業去協助解決社會上許多的社會問題?

青年公民參與並不一定只能用在反服貿或反課綱這類統獨相關議題的區塊,在台灣面臨兩岸問題這個大哉問的挑戰同時,你我身邊每天其實不斷上演著一樣需要我們關心的非統獨議題,可以小至雜亂的街景,大至偏鄉長期醫療資源不足的窘境。每個青年在做人生規劃或消費偏好的同時,我們的每個選擇其實都可能是在強化更多的社會問題。沒有什麼事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就算是那個總是令人揪心的台灣政治。政治與公共事務不該是遙不可及的,期望透過更多青年公民參與教育的努力,台灣的政治參與漸漸能從觀眾們皆喜愛觀看電視的政治脫口秀,進階到未來台灣公民都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身體力行參與政治,進而集體改變政治運作。





ICP 網頁: http://www.icicp.org/


塔樂禮網絡網頁: http://talloiresnetwork.tufts.ed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